由湘语文补充、点评、制作
1946年,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,差两分。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,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,也是一种家族情怀。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,核实无误(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)。三年后,梁从诫如宿命一般,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。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,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,试卷上一行小字:“我不喜欢建筑,我喜欢历史。”那一刻,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,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。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,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;梁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,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“自然之友”。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,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;也像普通的家庭,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。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,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,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,却先后将儿女“拒”之门外。此时,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,或许,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,一些思考?请你选择一个角度,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,引发的思考和感慨。
从父母的角度:敬畏制度,维护公平,不为儿女前程铺路搭桥,预设人生;尊重孩子的兴趣,给孩子以充分自主的选择权。从孩子的角度:听从自己的兴趣,坚持自己的选择;自主独立,不依赖父母;在即将成年的人生节点上,如何更好地做好人生抉择。从高考的角度:高考的成败只会影响而不会决定你的人生,坦然接受,发掘自身能力,人生才会精彩。从家庭的角度:可以谈到家风家教,一个关系和谐、美好的家庭,父母开通民主,率先垂范,子女独立自主,自信自强,两代人彼此尊重于信任,可涵养良好家风,可塑造下一代的健全人格。高三考生 吴亚楠
在满足父母期望和遵从内心选择之间,梁再冰姐弟俩都毅然选择了后者,不希望被父母的巨大影响所荫庇,最终有所成。如果不是兴趣所使,梁在冰哪能为新闻事业做出杰出贡献?梁从诫又哪能创建民办环保组织“自然之友”呢?因为听从兴趣的召唤,他们没有被家族情怀所左右,这并非不够孝道,而是很有主见。他们就像与建筑学永不相交的平行线,却依然画出自己优美的人生轨迹。回溯历史,我们也会发现,很多能人志士都因为兴趣驱动,在某一领域下功夫,而卒有所成。人们常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此言不虚。因为兴趣会让一个人某个领域沉潜下来,专心致志。譬如茶圣陆羽厌恶功名,潜心茶道,历时二十六年,实地考察三十二州,隐居苕溪著成《茶经》。明人徐霞客身为读书人却不执着于科举,一生志在四方,“达人所之未达,探人所之未知" ,所到之处,探幽寻秘,他经30年考察撰成60万字游记。达尔文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,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,出版《物种起源》。【湘语文点评:列举其它事例,做组合拳,证明观点。一点遗憾是,所举事例如能包含“不顾父母(长辈)期待”的意思,就更贴切了】诚然,父母的期待不可谓不殷切,做子女的也不能毫不顾及。但这又不意味着父母期望比个人兴趣更重要。人生而承压负重,而压力除了来自父母,还有老师、上司。为了别人,我们常常放弃自己的所爱,常常变得言不由衷,身不由己,明明不喜欢,不愿意,还要装得兴致勃勃,甘之如饴。想想是不是可悲?【湘语文点评:回到文章主题,结合现实实际,继续阐述分析】台湾诗人席慕蓉的《独白》写尽沧桑心灵,而道破天机:“在一回首间,才忽然发现,原来,我一生的种种努力,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。”是的,我们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,总是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上某种模式,带上某种桎梏。走着走着,才陡然发现,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,“自我”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,而脚下的路也不能回头。【湘语文点评:引用名言,贴合材料,也有文气,可圈可点】梁氏姐弟年纪轻轻,或未参透人生,这是自觉地意识到,不做父母期望的傀儡,而是遵从内心的喜好,过得坦然、率真、自在点,就已足矣。当我们喜欢做一件事,兴趣就像是催化剂,我们就会充满干劲;倘若我们了无兴趣,我们只会被动消极,敷衍了事。这大概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来做效果会不同的原因吧。做父母的,望子成龙望女成凤,其情可感。但不能忽略孩子的内心,给他们铺路搭桥,不如放他们去飞。相信一点,只要孩子的路是正的,凭借兴趣的动力,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小天地。故曰:内心兴趣先于家长期望。高三考生 周骏翔
“父母命,不可违”,这句话深植入中国儿女的心。为人父母,总喜欢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给子女,赋之以大任,然后为子女铺好锦绣前程,让晚辈走康庄大道。而做子女的,别无选择,唯有听命。
梁从诫、梁再冰距清华建筑系录取线都相差2分,无论有意或无心,都意味着梁家情怀将无法在他俩身上承续。从查验试卷的细节,我们不难体味两位大师的内心失落。然而为人母的林徽因,被梁从诫的“试卷明志”所震动,她看到了孩子为追求心之所向的决心。那是胆怯而又勇敢,稚嫩而又执着的。于是母子在那一瞬间心灵相通,默契达成:让孩子自己掌一回舵吧!
身处旧时代,梁家父母尚且以民主的态度包容孩子的“任性”。更何况在独立意识觉醒,家庭关系开放的新时代。当今父母着实要从梁家父母身上获取启示。“明者因时而制,智者顺世而变。”新生代有更多元的选择,他们渴望挣脱前辈的牵引,为自己的人生自主掌舵。父母们终归要明白,自己是孩子的协助者,而不是决策者;是孩子的引导人,而不是人生主宰者。强制与操控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永久的伤害。无论孩子是一味顺从,还是过度叛逆,都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,也很难拥有真正快乐的人生。
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。”当孩子试图自主选择,而有悖于师长期望时,父母总会如此说教。但梁家子女的人生轨迹,证明了这种论调不一定成立。他们两位后来都有所成就。退一步说,自己掌舵航行,“吃亏”未必是坏事。明智的父母,是做孩子自主选择的支持者,而不是阻挠者。放手,何尝不是更高境界的父母之爱呢?
孩子孝顺父母,让父母称心如意,固然是传统美德,但这与自主选择人生航向并不相悖。生命是场接力,两代搀扶同行,终归只有一段,人生更漫长的,是独立行走。归根结底,父母都希望儿女拥有快乐人生,而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也是人生快乐之源泉。
光阴荏苒,当年梁从诫面临的人生节点,正朝我们迎面而来。我们可以从年轻而勇敢的梁从诫那里得到启示,也为他有那样开通明智的母亲感到庆幸。
父母筑的窝里再温暖,父母栽的树下再阴凉,我们总有一天要走出去。人生江海茫茫,自己来掌一回舵。这是对父母负责,更是对自己负责!
语文高级教师:姚嵘
梁思成夫妇确实让人钦佩与尊敬,不仅因为他们的渊博才学,还因为他们的明智与开通,他们对待孩子的“无声之教”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梁家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,当之无愧。女儿梁再冰报考父母一手创建的清华建筑系,差两分,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,在人治高于法制的时代,两分不是鸿沟,只要父母出来发声,找几个人,说几句话,就可以架起桥梁,铺就坦途。父母如此参天,本就应该荫庇儿女,这也是天经地义,理所应当。更何况“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”,可见父母对子承父业愿望之迫切,对女儿一贯的能力之信任。然而“核实无误”之后,父母没有发声,梁再冰从此一生与建筑再无瓜葛。敬畏制度,维护公平,这就是父母在“无声”之中给儿女做出的示范。父母行特权,走捷径,常常将懵懂的孩子引入歧途。当今,不懂此理的父母可谓多矣,还自以为这就是为孩子好,从而制造许多人为悲剧。“我爸是李刚”,就成为了对巨婴式育儿的经典讽刺。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,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”治国之理如是,育人之理又何尝不是这样。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,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,高考失利没在她身上留下多少后遗症。一个孩子长成自立自强自信的模样,一定是读好了父母这本教科书。三年后,林徽因再次面对儿子梁从诫上不了清华建筑系的事实,那行小字“我不喜欢建筑,我喜欢历史”,该让林徽因多么失落。但她不大张旗鼓,而是没有吱声,任由梁从诫去了北大攻读历史。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,将为人父母的雷霆声威,平息为默默的认同与许可。这就是梁氏父母教育子女的开通之处。像一场春雨的温存,像一缕和风的轻柔,在又一次的无声之中,尽显父母对儿女的信任与理解。有位诗人说:“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——不是你父母的续集,不是你子女的前传。”每个人的人生故事是独一无二的。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,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。面对浩渺宇宙,每个人都只是一粒尘埃,可是世界为我而造。短短一生,多少人为了人生志趣,甘做生命的舍弃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尽情释放出创造力,真可谓: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 一个家庭才俊辈出,绝非偶然,这其中一定有学高身正的师范,有叨陪鲤对的心血,还有润心无声的家教。梁家父母之育儿“无声”,此时无声胜有声啊!
声明 本文作者为姚嵘老师,由湘语文整理、补充、点评,未经授权,谢绝转载。
“湘语文”姊妹号,资源共享平台“语文好”
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,海量精品资料直接下
不能留言点赞 就请点下在看